党史学习教育 首页/ 专项活动/ 党史学习教育/

党史一分钟(20)真理的味道

时间:2021-12-14

来源:林甸县人民检察院

编辑:张滨龙

录入:刘洋

审核:荣亚泉

【字体:  
 
      浙江义乌陈望道故居,是一栋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,从这个老宅院传播出去的新思想——《共产党宣言》中译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如今,陈望道故居已经成为人们回望党史,重温真理的味道的一个重要场所。
 
      第一个中译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它诞生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里。这个故事发生在1920年的2月,当时,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传播,人们迫切地需要中文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。但(当时)大部分是德文版、英文版、日文版,当时,在上海有一个进步刊物,叫做《星期评论》,就约请陈望道来翻译中文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。
 
      《共产党宣言》中译本为什么会由陈望道来翻译呢?
 
      1915年,陈望道来到日本留学,先后在早稻田大学、中央大学等几所学校学习,他的英文、日文功底非常深厚。从日本回国后,陈望道曾在杭州师范教中文,是中文系的主讲。1920年2月,因为支持学生运动,陈望道被迫离开杭州师范。之后,他接受《星期评论》的委托,带了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日译本,并通过陈独秀找到李大钊,借了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英译本,回到家乡浙江义乌一个叫分水塘的小山村,开始翻译工作。当时正值春节,村里人来人往,为避开干扰,陈望道躲进了一个小柴屋,潜心工作。
 
      在这间杂乱的柴屋里,陈望道专心致志地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。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深刻思想,变成中国化的语言表达,陈望道煞费苦心。《共产党宣言》的第一句话就把他难住了。经过反复的推敲、反复的琢磨,他把这句话翻译为“一个幽灵,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”。
陈望道一天可以翻译8000字,《共产党宣言》就只是20000来个字,按照正常水平,3天就可以完成。但是,他足足用了两个半月的时间,从1920年2月中旬到4月底,单单前面开头的第一句话,他就研究了三天三夜。
 
      南方的早春又潮又冷,柴房又没有什么保暖设备。陈望道的母亲看到儿子为了翻译工作,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,非常心疼,就灌了一个汤婆子给他取暖,又怕他饿着,又弄了一些糯米,包了几个粽子给他送来,旁边还特意放了一小碟糖,叫他趁热赶快吃。
而陈望道是如此专注,他将写字的墨汁当作是母亲为他蘸粽子的红糖,吃得满嘴的黑墨。母亲问他够甜吗,他还说够甜,够甜了。在1920年的4月底,他就在这间柴屋内完成了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首译本的翻译。
 
      一百年过去了,陈望道与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故事让无数人记忆犹新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《复兴之路》展览时,讲述了陈望道在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错把墨汁当红糖食用的故事,笑称:“真理的味道非常甜”。正是千千万万个共产党人不惜抛头颅、洒热血,追求真理和信仰,才最终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苦难,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。

联系地址:林甸县人民检察院 邮编:166300
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0574号-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