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史学习教育 首页/ 专项活动/ 党史学习教育/

党史一分钟(18)红军军医龙思泉

时间:2021-12-10

来源:林甸县人民检察院

编辑:张滨龙

录入:刘洋

审核:荣亚泉

【字体:  
 
 
   在贵州省遵义市红军山,有一座“红军坟”。坟前矗立着一尊左手怀抱小孩,右手端着汤匙喂药的红军女战士雕塑。
 
  多年来,当地群众成群结队地祭拜她,为她点烛奉花,系上一条条红绸带。这尊受人敬仰的铜像原形是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龙思泉。
 
   1935年1月,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,部队到达遵义东南的桑木垭一带。当时,桑木垭的一个连队里,有一位十分年轻的卫生员,他不仅医术高明,对老百姓更是有求必应。看到当地缺医少药、许多村民疾病缠身却无钱医治,他就走村串寨为他们治病,缓解或治愈了许多穷人的病痛。“村里来了神医”,这个消息被村民传开了。慢慢地,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来找他看病,还称他为“红军菩萨”。
 
   1935年1月18日下午,一个孩子奔波10多公里找到红军部队驻地,说自己父亲生病了,全身烫得像火烧一样,卫生员一听便着急地随着他翻山越岭,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孩子家中。经过诊断,病人患的是伤寒,而且十分严重,卫生员在为他打完针、吃完药之后,并没有着急离开,而是留下来观察病情的变化,彻夜未归。
可是当天夜里,他所在连队接到上级的指示,要在拂晓前出发,部队首长留下字条,请房主转交给他,并告诉他回来后如何追赶部队。第2天天亮了,病人的病情稳定了,他才放心地返回驻地,见到字条后,便立刻告别房主,急速追赶部队去了。
 
    由于落单,他刚走出去不久就被反动派抓住,并残忍杀害。
 
    房主刘大伯听到一阵枪声顿感不妙,叫上几名村民循着枪声的方向赶到桑木垭口。
 
    乡亲们听到枪声也都赶了过来,只见卫生员已倒在血泊当中,而他的手里还紧紧攥着为老百姓治病的医药箱。卫生员牺牲了,老百姓非常悲痛,冒着被杀头的危险,把这位红军神医收殓了。
 
    由于不知道这位卫生员姓甚名谁,只好在碑上刻上"红军坟",后来人们亲切地称他为小红。
 
    清明节时,曾被这位卫生员救治过的群众来祭奠他,当地国民党官员得知后,下令要铲平红军坟。群众不约而同赶往现场并成功阻止。
 
    反动派恼羞成怒,又出动了兵丁,还是把红军坟挖掉了。当他们走后,老百姓又自发组织起来重垒红军坟,每当有人路过坟旁就往坟上堆一把土,垒一块石头,就这样红军坟又被垒了起来,而且比以前更大、更坚固。
 
    新中国成立后,遵义人民不忘在长征中牺牲的革命将士,在当年战斗遗址中,找到了77具红军烈士遗骸,并修建红军烈士陵园,红军坟被迁入陵园。为了便于人民瞻仰这位亲民爱民的红军卫生员,当地铸造了一尊铜像安放在墓前。因为龙思泉一直被称为“小红”,后来的老百姓误以为是位女性,就将铜像塑成了女卫生员形象。
 
    直到1965年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原校长、老红军钟有煌来到遵义,听闻“红军坟”的故事后,回忆自己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军医的岁月,二营卫生员龙思泉外出为百姓诊病没能及时随部队转移,后下落不明。怀着对战友的深切思念,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,多方考证,终于确认了长眠在红军坟里面的战士就是当初战友龙思泉。
 
    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现场教学老师杨苏说:“他的父亲是一位郎中,他自小随父亲用草药治伤治病,他参加过百色起义,中共党员,他曾在连营里担任过卫生员,牺牲时年仅18岁。”
 
    至于为何知道确切的身份后,没有对铜像进行再铸,杨苏这样说——“小红”为女卫生员的形象已深入人心,铜像只是对红军精神的缅怀,已不用以性别来区分,它体现的是红军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、鱼水情深。

联系地址:林甸县人民检察院 邮编:166300
版权所有 黑ICP备05000574号-2